導讀:網(wǎng)站小編婷婷據(jù)網(wǎng)絡最新關(guān)于“百家姓取名大全:胡姓男女寶寶在線百家姓免費起名”報道資料整理發(fā)布相關(guān)細節(jié)內(nèi)容!

20061J527-3.jpg

  胡姓簡介

  胡姓是當今常見姓氏,分布很廣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1.31%,為中國人口超過1%的十九個大姓之一,居第十三位。四川、湖北、江西、安徽、浙江、山東、湖南多此姓,上述八省胡姓約占全國漢族胡姓人口65%。其中四川省約占全國漢族胡姓13%。

  姓氏起源

  源流一

  源于媯姓,出自帝舜的后裔胡公滿,屬于以先祖謚號為氏。西周初年,帝舜的后人媯滿受封于陳(今河南淮陽),建有陳國,候爵,胡公滿因此又稱陳公滿、陳胡公、胡公滿。據(jù)史籍《元和姓篡》等史籍記載,胡公滿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媯姓后裔,虞舜的第三十三代裔孫,因此在公元前1045年,周武王姬發(fā)將長女太姬嫁給他,成為周武王的東床快婿,并賜封為陳侯。媯滿在高壽而逝后謚號為“胡公”(“胡”古意“長壽”),稱胡公滿。

  陳國自媯滿于公元前1045年開國,至公元前479年,共傳二十四王,歷五百六十六年。其國王族后裔及國人多有以先祖謚號為姓氏者,稱胡氏,世代相傳至今。

  源流二

  源于歸姓,出自商、周時期歸夷族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歸胡國,史書又稱妢胡國,故址在今穎州汝陰(今安徽阜陽)一帶地區(qū),是西周初期分封的歸姓諸侯國,為子爵小國。歸姓起源于堯舜時代的后夔(封伯、歸伯),其代表的氏族部落被稱為歸夷,屬于東夷集團的一支,原居于河南商丘一帶,后來遭到商王武丁的討伐,被迫四處播遷。除一部分留居中原今河南省漯河市東部一帶地區(qū)建立了小歸胡國外,大部分歸夷人不愿臣屬于商王朝而繼續(xù)向南遷徙,其中一支歸夷人遷居于汝陰一帶,并在該地區(qū)建立起妢胡國。在典籍《周禮·冬官考工記》中記載:“妢胡之笴。妢胡,胡子之國,在楚旁。”說明妢胡國盛產(chǎn)“美笴”,就是用來制作箭桿的細木。在春秋末期,弱小的歸胡國、妢胡國均被迫參加以楚國為首的諸侯聯(lián)盟,結(jié)成聯(lián)軍去攻打吳國,后來又參加了楚國與吳國之間的“豫章之戰(zhàn)”,結(jié)果,在周敬王十二年(公元前508年),楚昭王熊壬(熊軫)在“豫章之戰(zhàn)”后的班師回程中,反而順便吞并了同盟的歸胡、妢胡這兩個小國。歸胡、妢胡兩國被滅后,其國王族子孫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。

  源流三

  源于官位,出自西周與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官吏胡史,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。胡史,亦稱簋史、胡簋史,是西周初期周公旦設(shè)施的官位,專職掌管君王貴胄的餐飲,以及祭祀大典的犧牲。西周王室稱簋史,魯、齊兩國稱胡史,其他諸侯國如楚國、秦國、晉國多稱胡簋史。所謂的“簋”,就是盛裝精美熟食的器皿,在夏王朝時期稱作“胡”,殷商時期至西周時期稱作“胡簋”,后世以“胡簋”為“食”的代稱,簡稱就是“簋”。在史籍《左傳·哀公十一年》中記載:“仲尼曰:胡簋之事,則嘗學之矣。胡簋,禮器。夏曰胡。”

  在胡史、簋史、胡簋史的后裔中,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。[1]​

  源流四

  源于百越族,出自春秋末期胡子國,屬于以國名為氏。胡子國,故址在今穎州汝陰(今安徽阜陽)一帶地區(qū),是由楚昭王熊壬(熊軫)建立的小諸侯國,無爵位。在史籍《路史·國名記》中記載:“胡子國歸姓。歸姓,夔出。蓋楚之所立。”楚昭王在吞滅了歸胡、妢胡兩個小國后,又吞滅了貀國,然后將其后代遷于汝陰西北的妢胡國故址胡城(今安徽阜陽),轉(zhuǎn)封其為胡子國。貀人本無姓氏,就以故妢胡國的國姓“歸”為氏,成為另一支歸氏。

  九十余年后的周威烈王十二年(公元前414年),越王朱勾率軍北上,發(fā)動了“滕、郯之戰(zhàn)”,在攻滅滕、郯兩國之后,回國途中又兼并了胡子國,該國子民便以國名為姓氏,改稱胡氏以念故國。

  源流五

  源于媯姓,出自戰(zhàn)國時期齊國齊宣王之弟后裔胡毋氏,屬于復姓省文簡化為氏。復姓胡毋氏,省文簡化為單姓胡氏。胡母氏,得姓于戰(zhàn)國時期齊宣王田辟疆執(zhí)政之時,距今有近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。周慎靚王姬定元年(公元前320年),齊宣王即位,其后封其弟田嬰于毋仰(即母鄉(xiāng)、古無鹽邑,今山東東平),田嬰后成為齊國的相國,遂“遠本胡公,近取母邑”,立姓“胡毋”,其后裔子孫多有稱胡毋氏者,繁衍發(fā)展成胡毋氏一族。胡毋氏的后裔族人在戰(zhàn)國后期至秦、漢朝時期分衍為三個主要的姓氏支系,即胡毋氏(胡母氏)、胡仰氏、毋氏(母氏)。在秦朝時期有太史令胡母敬,漢朝時期有胡母生、胡母班等等,都是著名的歷史人物。

  晉朝以后,胡母氏漸漸省文簡化為單姓胡氏。由于其后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氏,因此復姓胡母氏所傳日漸減少,這是至今仍然為數(shù)稀少的原因之一。

  源流六

  源于官位,出自漢朝時期官吏胡騎校尉,屬于以因故改姓為氏。胡騎校尉,是西漢王朝漢武帝劉徹所設(shè)置的軍隊官職。漢武帝時期,在京師駐屯軍中設(shè)置八校尉,分別是中壘校尉、屯騎校尉、步兵校尉、越騎校尉、長水校尉、胡騎校尉、射聲校尉、虎賁校尉,皆隸屬于北軍司管轄。八校尉的官秩為二千石,下屬有丞及司馬,領(lǐng)騎兵七百四十~一千二百人。其中,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是漢武帝特設(shè)的職位,胡騎校尉專職掌管駐扎在池陽(今陜西咸陽)的胡騎軍隊,而長水校尉則專職掌管駐扎于長水與宣曲(今陜西關(guān)中)的烏桓人與胡人騎兵。胡騎校尉之職不常設(shè),其職平時多由長水校尉兼任。

  由于胡騎校尉與長水校尉專職掌管“胡人”,因此多由驍勇剽悍而又忠誠大漢王朝的將領(lǐng)統(tǒng)轄,其中不乏歸附漢朝的外族將領(lǐng)。在其軍隊將士中,多有以軍隊稱制為姓氏者,稱胡氏,例如后來著名的的護羌校尉胡疇便是。

  源流七

  源于改姓,唐天佑四年(907),唐昭宗李曄(867-907),在朱溫的脅迫下遷都洛陽途中,暗將襁褓中的皇子送交宦游長安的歙州婺源人胡三公(清)帶回原籍撫養(yǎng)。不久,李曄遇害,皇子就從胡姓,取名昌翼。后唐同光乙酉(925)胡昌翼以明經(jīng)科及第,不仕而歸,造明經(jīng)堂講學,世稱“明經(jīng)胡”。

  源流八

  源于蒙古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蒙古八旗姓》、《黑龍江志稿》記載:

 ?、?蒙古族巴顏圖氏,世居克魯倫(今內(nèi)蒙古呼倫貝爾克魯倫河流域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Bayantu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巴氏、胡氏。

  ⑵.蒙古族博爾奇濟斯氏,世居烏魯特(今內(nèi)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(qū)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Borhigis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胡氏。

 ?、?蒙古族瑚爾漢氏,世居大凌河(今遼寧錦縣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Hurhan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胡氏。

 ?、?蒙古族胡拉特爾氏,亦稱瑚爾拉特氏、胡勒目斯氏,世居地待考。后有滿族、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Hurlat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康氏、巴氏等。

  ⑸.蒙古族瑚爾琿氏,世居錫喇塔拉(今甘肅張掖永固鎮(zhèn)一帶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Hurhun Hala。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即為胡氏。

 ?、?蒙古族瑚爾佳氏,亦稱忽思慧氏,該氏族自稱是元世祖孛爾只斤·忽必烈的后裔,世居吉林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Hulgiya Hala。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忽氏等。

  ⑺.蒙古族胡佳氏,亦稱瑚佳氏,源出蒙古陳巴爾虎部世居吉林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、烏喇特(今內(nèi)蒙古呼倫貝爾草原)、巴爾古(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)。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Hugiya Hala。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巴氏、陳氏等。

 ?、?蒙古族巴魯剌思氏,亦稱巴魯喇斯氏,源出蒙古尼魯溫諸部之一。據(jù)史籍《蒙古秘史》記載,成吉思汗的八世祖蔑年土敦的第三個兒子叫合赤兀,合赤兀的兒子長得魁偉雄壯,飯量很大,因此又取名叫“巴魯剌岱”。巴魯剌岱后來組建了巴魯剌思部落,其后人形成了巴魯剌思氏。巴魯剌思部后來發(fā)生了分裂,部分部眾在忽必來等人率領(lǐng)下歸附鐵木真,其余部眾卻在著名的“十三翼之戰(zhàn)”中與札答蘭等部聯(lián)合,與鐵木真為敵。但在“十三翼之戰(zhàn)”后不久,這部分人也紛紛歸附于鐵木真,仍稱巴魯剌思部。后來,巴魯剌思部參加了鐵木真指揮的統(tǒng)一蒙古各部的一系列戰(zhàn)爭,屢建功勛。大蒙古汗國建立時,巴魯剌思部的忽必來、忽都思、布魯罕、合剌察兒均因功受封為千戶長,其中的忽必來還被成吉思汗賜封為“云都赤”(佩刀侍衛(wèi)),總管蒙古軍務。后來巴魯剌思·忽必來統(tǒng)兵西征哈剌魯國,迫使阿爾思蘭汗歸降。公元十三世紀初,成吉思汗在將四大汗國分封給諸子時,巴魯剌思部的大部隨察合臺西遷,成為察合臺汗國的核心部眾。巴魯剌思氏后來又分衍出許多分支,著名的有兀出干氏、額爾點圖氏、也額氏、脫朵延氏等。后有滿族、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,滿語為Balulas Hala。在清朝晚期以后,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巴氏、魯氏、包氏、寶氏、俟氏、司氏等。

 ?、?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,漢姓多為胡氏、董氏。

 ?、?蒙古族俄勒特德氏,漢姓為胡氏、白氏,但亦有取諧音漢字為俄氏者。

  源流九

  源于滿族,屬于漢化改姓為氏。據(jù)史籍《清朝通志·氏族略·滿洲八旗姓》記載:

  ⑴.滿族胡爾哈氏,亦稱呼爾哈氏、虎爾哈氏、虎爾虎氏、瑚爾喀氏,瑚爾哈氏,源出瑚爾哈女真,滿語為Hurha Hala,以地為氏,世居虎爾哈(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(qū))、席北(今內(nèi)蒙古海拉爾南部)、新達漠城(今黑龍江漠河)等地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呼氏、陳氏等。

 ?、?滿族瑚嚕氏,滿語為Huru Hala,漢義“阜地、鳥背、龜背”,世居烏喇(今吉林永吉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魯氏、於氏等。

 ?、?滿族瑚圖氏,滿語為Hutu Hala,漢義“丑鬼”,世居葉赫(今吉林梨樹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包氏。

 ?、?滿族瑚遜氏,滿語為Husun Hala,世居五姓莊(今黑龍江佳木斯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。

 ?、?滿族瑚德哷氏,滿語為Hudere Hala,漢義“船尾”,世居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。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。

 ?、?滿族瑚爾泰氏,滿語為Hurtai Hala,世居輝發(fā)(今吉林柳河、輝發(fā)河以及沙河下游,樺甸、輝南一帶)、黑龍江流域,所冠漢姓待考。

 ?、?滿族瑚錫喀氏,亦稱呼依特氏,滿語為Husika Hala,世居黑龍江流域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石氏。

 ?、?滿族胡扎拉氏,亦稱瑚雅拉氏,滿語為Huyala Hala,世居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、烏蘇里(今烏蘇里江流域)、沈陽(今遼寧沈陽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。

 ?、?滿族瑚爾哈喇氏,滿語為Hurhala Hala,世居伯都訥(今吉林松源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。

 ?、?滿族胡爾哈蘇氏,亦稱瑚爾哈蘇氏,滿語為Hurhasu Hala,世居吉林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、哈達(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)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。

 ?、?滿族庫雅拉氏,亦稱揆雅拉氏,庫雅拉女真,以部為姓,滿語為Kuyala Hala,世居東海(今俄羅斯濱海地區(qū))、綏分(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(qū))、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、虎爾哈(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(qū))、黑龍江、畢爾騰、扎思胡里、興堪、等地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孔氏、李氏、禮氏等。

 ?、?滿族錫克特哩氏,亦稱西克忒里氏、石克特立氏、錫得胡立氏,源出卦爾察女真,滿語為Sikteri Hala,世居訥殷(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)、烏喇(今吉林永吉)、松花江與黑龍江沿岸,后多冠漢姓為胡氏、西氏、石氏、奚氏、郗氏、邵氏等。